家风,简言之就是家庭风气。桂阳作为一个千年古郡和文化大县,家风源远流长。从阳山古村的“宽容诚厚重,和气致祥祯”到泗洲街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再到莲塘夏寿田家族的“耕读为本,家国至上”,尽管“家风”内容不尽相同,但都传递着积极、健康、向上的正能量。
弘扬好家风,要以“德”立家。家风的形成,无关贫贱和文化高低,所重的是德行素养。以德立家,父母和长辈在道德方面要发挥表率作用,使其有样可学、有法可效。以德立家,还要端庄自己的言行,释放正能量。使整个家庭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、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,使积极、向上、健康的气氛在家庭内交相辉映。否则,就会发生交叉感染。小家庭是构成大社会的基本细胞,如果一个家庭“家风”健康积极,家庭成员在“家风”的约束之下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、个人品质,那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,凝聚巨大的正能量,进而达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、社会风气的意义。
弘扬好家风,要以“规”治家。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无规矩不成方圆。从古到今,我国一直注重家规的制定和传承。《颜氏家训》、《陆氏家规》、《曾氏家书》、《司马家范》等典籍,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,示儿诗、戒子书、训子语、兴家策、齐家言、弟子规更是良好的治家典范。颜氏家训写到:生子咳提,师保固明孝仁礼义,导习之矣。凡庶纵不能尔,当及婴稚识人颜色、知人喜怒,便加教诲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,比及数岁,可省笞罚。
弘扬好家风,要以“学”养家。弘扬好家风需不断强化学以明理、学以致用的观念,确立尊重知识、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,使学习成为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要,成为家庭活动的核心、家庭生活的新形式和家庭生存的基本状态。“学以养家”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倡导家庭成员一起学习、相互交流、相互激励、共同进步。通过学习达到家庭成员整体素质、文明程度、生活质量和品位等方面的提高。通过学习使家庭多一些书卷气,少一些迎来送往的俗气;多一些“本领恐慌”感,少一些生活优越感。
弘扬好家风,要以“俭”持家。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名句: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古今中外,可以说修身、齐家、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。诸葛亮把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作为修身之道;朱子将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”当做齐家的训言;节俭是持家之本,无论到何时,节俭都应该是我们遵守并传扬的美德。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”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衣食住行,不在意一点一滴的节俭,就存在日积月累的浪费,算下来会是一笔让人大吃一惊的数目,而这样一笔费用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。
弘扬好家风,要以“爱”凝家。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”。这句话出自于孟子,在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国可谓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:只有首先给予别人爱,你才能得到别人的爱。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。家是因爱而生,由爱凝成,没有爱就没有家。弘扬好家风就是要做到“心中有爱”,彼此牵挂着对方,关心着对方。如果人人有爱心,无私奉献,生活将充满温暖阳光。爱家本无价,爱国“价更高”。如果全社会都能重视家风、管好家风、扶正家风,以良好家风带民风,将小家之爱融入到对国之大爱中,将对家人之爱的无穷热量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,这世界将是美好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