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7日一大早,临武县万水乡大汉村罗汉果加工“巾帼扶贫车间”便热闹起来了,村妇联带领村里的妇女们早早来到厂里,在各自的工作台上,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,车间机声的欢叫声伴随着村妇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,给村里第五个“扶贫日“增添了热闹气氛。
近年来,大汉村妇联奏响精准扶贫主旋律,带领村妇们充分利用优势,妇联主席邓未兰把本村邓素芳、邓竹芳等女能人组织起来,开发了1200亩“巾帼罗汉果基地”,硕果累累,喜获丰收,形成了基地+妇联+贫困妇女+加工扶贫车间+市场的巾帼产业链经营帮扶模式。
9月初,罗汉果开始摘收,村妇联和村里的女能人们,又投入50余万元,建起了罗汉果加工“巾帼扶贫车间”,为村里25名留守妇女和贫困妇女村民搭建就业平台。
“车间建在村门前,上班就在家门口,村里25名留守妇女、贫困妇女纷纷来到“扶贫车间”务工,农家妇女转身为新一代产业工人,‘巾帼扶贫车间’成了山村的新鲜事”。村妇联主席邓未兰说。
在扶贫车间里,洗果机哗哗运转,村妇们欢心笑语,女工们心灵手巧,选果分类、钻孔排气、剥果饼、进烤箱、封口打包、功夫精致,通过一道道工艺流水线,把罗汉果加工成品包装进库。
村贫困户卢未嫦说:“今天是全国扶贫日,我在车间里上班,实现了脱贫,特别开心,分享着脱贫致富的喜悦”。
在罗汉果加工“巾帼扶贫车间”25名女工人中,就有12户贫困户,工资报酬按照80元一天工资计额,每月可获取2400元上下不等的劳务工资,一年下来,就可给全村妇女增加收入60余万元的劳务工资,凝聚了帮扶合力,在厂里上班的12户贫困户可在年底脱贫。
在车间里的“真空动态低温烘干机”边,6组贫困户邓满芝注视着机器的仪表运行的一个个数据。她说,烘干机一次可烘果32框,运行时间250分钟,冷却塔水温在32度。贫困户妇女一人一计,还熟练掌握了烘干机操作技能,成了“扶贫车间”的点赞人物。
3组贫困户邓传芳丈夫在外打工,留守在家照料小孩,家境贫寒,自从在扶贫车间上班后,邓传芳每天早早把家务事打点好,又赶到工厂上班,每月可得2400元的工资,加上丈夫在外的劳务收入,邓传芳家提前摘掉了贫困户“帽子”。室外寒风细雨,车间热气腾腾。山村“巾帼扶贫车间”的村妇们,在工厂流水线的各自岗位上,开心上班,以高效务实的劳动风采,欢庆全国第五个“扶贫日”,激发了创业致富动力,成了山村的新鲜事。